六月,被誉为车企的“中考月”
一个漂亮的成绩
将直接影响下半年的进度
车企如此
发展汽车产业的城市亦如此
6月9日
合肥发布了一组
城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数据
↓↓↓
今年前四月,汽车产业实现增加值增长123.7%,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17.2万辆,占全国7.5%;新建换电站14座,开放1053公里自动驾驶测试道路,10家先锋企业自动驾驶车辆上路运营,完成测试里程24万公里……
6月6日,安徽籍企业家王传福很忙。
那天,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在肥举办。作为长三角一体化亲历者、参与者和建设者,王传福受邀进行主题演讲,他表示:比亚迪将扎根长三角,打造受人尊重的世界级企业。
走下演讲台,他又参加了与合肥继续深化合作的座谈会。
今天的比亚迪,已将安徽作为发展的重点区域,在合肥建设一期、二期、三期整车项目,在无为、蚌埠、滁州、阜阳建设新型动力电池、电池材料、高压电器等关键零部件生产制造基地,短期就能形成百万辆以上产能,快速实现全产业链布局。
在合肥,不到2年时间内,比亚迪也已交出了了不起的成绩。单单今年前5月,合肥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产量16.8万辆、产值约220亿元。
令人尊重的世界性企业“遇见”企业看重的创新型城市,深入合作无疑是“水到渠成的事”。
不仅是比亚迪,今年的合肥,让人很“来电”!
大众三度“牵手”。

5月28日,大众集团宣布追加在华投资,231亿落地合肥;两天后,该集团在中国最大的科技和创新中心正式在合肥经开区落户,该科技公司预计于明年一季度正式投入运营。
保时捷高管千里迢迢赶来合肥商谈,期望“带着想象谋划合作,满怀激情推动落实” 。
光听这些整车名企的故事,是不是已经让人心潮澎湃了?
其实,还不止。
比亚迪“谋划”深入合作的那天上午,合肥华晟光伏科技有限公司5GW高效异质结电池及组件生产基地项目主体工程在肥西开工,这是全球最大的单体异质结电池生产基地。
再翻翻合肥这段时间签约、开工、投产的项目表,新能源早已成为热词——
年产6GWh新能源汽车动力增程宝及工商业储能项目落户、维德电源新能源工程机械驱动及液压集成动力总成项目开工、深圳凯昇新能源汽车电机及新能源储能系统研发生产总部项目开工、国轩高科标准电芯项目预计将于今年三季度投产……
上个月,《2022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放榜。在新能源投资热度集聚指数方面,合肥以88分,与常州并列第一;在综合指数之中,合肥也跻身前十,与北上广深“同一方阵”。

新能源汽车这条赛道上,合肥并不是“天赋性选手”。
既不像北京、武汉、广州那样拥有独到先天优势,又不如上海、深圳这般具备雄厚经济实力。
站在新能源风口起势,合肥靠的是对发展制造业的多年坚持。
在“抄底”蔚来之前,但少有人关注到,合肥已经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默默发力。
2009年,成功申报了“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作,成为了首批参与示范推广的13个城市之一。随后,又成功获得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资格,也因此成为当时全国六大“双试点”城市之一。
等待机遇的时间里,本土企业江淮汽车连续多年坚持研发,并系统掌握了电动汽车的电池模组、电机、电控三大核心技术;国轩高科始终专注能源存储与应用,承担国家相关课题研发,参与国家标准制定……
这一切,都为合肥后来的“一举成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合肥已集聚江淮、比亚迪、蔚来、大众、长安、安凯等6家整车企业,国轩高科、中创新航、巨一科技等300多家核心零部件配套企业。
2022年,合肥汽车产业实现产值1200亿元、同比增长21%,产量近68万辆、增长16%,其中,新能源汽车25.5万辆、增长133%。今年1-4月,汽车产业实现增加值增长123.7%,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17.2万辆,占全国7.5%。

在新一轮空间布局上,合肥也在构建“三基地六园区”产业发展格局,打造下塘、新桥、新港三大百万辆整车生产基地,建设高新区、新站区、包河区等六大零部件园区。
“目前,合肥汽车产业已覆盖乘用车、客车、货车、专用车等全系列产品,形成整车、关键零部件、应用场景和配套设施全产业链条,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集群入选全国百强产业集群。”据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透露,合肥也在积极推动区域联动,扩大产业辐射。“组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新能源和网联汽车产业联盟、合肥都市圈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还与淮南共建新桥科技创新示范区,落户蔚来整车二期、电驱动工厂二期等重点项目。”
能在全国产业版图上占有一席之地,合肥至少做对了三件事。
首先,慧眼独具。
想“无中生有”一个新的产业,其实就是投资,利用认知差来“赚取”领跑时代的收益。
比如说前文所述,蔚来并非合肥企业。合肥在企业陷入低谷之时果断出手“救场”,才有了“1046 天,十万辆整车下线”的故事。
另外,无论是“抄底”,还是“追风”,都要讲究“有所为,有所不为”。
传统车企时代,大家“追求”的是整车。新能源汽车时代,产业链的重要性更为突出。借助之前的基础产业,合肥逐步形成了“一产带一链”、“一链兴一群”的发展态势,从电池到整车各环节,环环相扣。
第二,服务周全。
在形容企业与城市的关系时,常用“双向奔赴”这个词。企业奔赴的不仅是优质的产业链,还有为其发展保驾护航的营商环境。
在这方面,合肥主打的是“真诚”——邀请企业家列席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让参会部门面对面听取企业的声音,加强对企业的感知力,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成立重点产业链专班,整合资源,推动产业链招商以及落地工作;调整服务机制,按企需求成立新部门,直奔一线……
毫不夸张的说,大部分在肥企业负责人的微信里,你都能找到“店小二”。而当企业有了实在的获得感后,自然也会形成“以商招商”的良性循环。
第三,以投带引。
打造世界级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集群,开展整车、核心零部件、自动驾驶等创新性研发,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引领性的创新链,形成完整与高度聚集的产业链。

或许未来,恰如它的名字:Neo Park。
——NEO,不是NIO,这里不只有蔚来;Park,不是Factory,这里不只是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