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蔚来因为现金流短缺陷入危机之中,四处寻找资金。正当一筹莫展之时,合肥伸出了“橄榄枝”,对蔚来进行战略投资。
一次“握手”带来了蔚来命运的转折点,也让合肥赶上了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春天。
这些年,合肥通过投资引育晶合集成、蔚来汽车等一批龙头企业,撬动半导体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上下游,实现产业链整体提升。
如今,“芯屏汽合”“急终生智”成为现象级产业地标,2022年,全市战新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4.3%;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56.2%,创历史新高;战新产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77.9%。
产投是王道
看似一掷千金的“豪赌”,背后却有着清晰的产业逻辑和审时度势。这一模式成功的关键,则在“产投”。
以集成电路为例,早在2005年作出“工业立市”决策时,合肥就将集成电路列入重点发展产业之一,为什么直到2012年才全力以赴?“很重要的一个考量是,那时合肥已经逐渐形成家电、汽车、新能源、智能语音等产业基地,每年对各类芯片需求达数十亿颗。”通富微电副总裁、合肥通富微电总经理胡文龙表示。
“成立之初,团队根本找不到一家愿意投资我们的企业。”本源量子总经理张辉说道。
然而,正当团队举步维艰的时候,一笔政府产业投资资金注入让企业活了下来。短短几年,本源量子已经成为国内第一家量子计算独角兽企业。
本源量子计算机局部图(图片来源:本源量子)
这样一家企业,最开始为什么投资机构都不看好,而政府的产业投资却愿意倾注资金呢?
“先人一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合肥市政府产业投资的特点。”市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产业投资项目不谋求控股、不以短期利益为目标,而是沿着产业链的方向选择投资项目。
合肥对于自身产业的发展规划非常清晰,引入京东方不是“下注”,因为合肥要做全国家电制造中心,“屏”是家电版图上的最后一块“拼图”。
如今,京东方市值已经超过1200亿元,在合肥总投资已超过1000亿元,合肥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显示产业基地之一,并辐射整个半导体行业。
合肥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的110寸8K超高清电视机。全媒体记者 张大岗 摄
依据自身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阶段,合肥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赛道”里实现“弯道超车”,“无中生有”地打造出千亿级别的国家级新型平板显示和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取得了规模增加、产业集聚和技术突破的“三合一”成果。
由此可见,产投,才是发展的王道。
“四两拨千斤”
“下手狠、出手快”是合肥给市场的直观印象。京东方仅6代线项目总投资就高达175亿元,而合肥当年财政收入仅300亿元;投资蔚来,从双方公布框架协议到达成投资只用了区区65天……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不禁吸引人发问,合肥如此拼的背后,有着什么样的“王牌”?
据介绍,合肥打造了规模超过2000亿元的国有“基金丛林”,发挥国有资本杠杆效应,吸引撬动社会资本,实现“四两拨千斤”。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2022年底,合肥累计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超过1600亿元,带动项目总投资超过5000亿元。”
今年5月,合肥新站高新区发布百亿母基金,赋能战新产业发展。该母基金为该区首个产业引导基金,由新站高新区区属国企合肥鑫城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发起设立,投资期限为“5+5+2”——即5年投资期,5年退出期,可延长2年。在未来三至五年内,母基金将在全国范围内遴选子基金管理人员,母子基金合计撬动500亿元总基金规模。
母基金巧妙地以“参股子基金+直投”的方式运作,围绕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大健康等重点产业布局,进一步支持和推动当地产业延链、补链、强链。
国轩高科电芯生产线。全媒体记者 苏玲 摄
“与普通风投不同,政府通过设立引导基金‘以投带引’具有较强的政策意图,其目的不是高额投资回报,而是引导促进地方产业发展,通过引导基金招引优质产业项目,进而推动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集聚、引导区域经济转型。”市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合肥快速发展的背后,是一个个“大格局”助推的结果。如今,合肥产业发展不断向高端化转型,一条条产业链正纵向成链、横向成网,让这座城市拥有了源源不竭的活力和无限可能的未来。
文字 | 全媒体记者 潘子璇
编发 | 全媒体编辑 董媛康 周巧 出品 | “湖畔点经”融媒体工作室、“看合肥”融媒体工作室 一审 | 董媛康 周巧;二审 | 束芳;三审 | 藕海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