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近日又重仓了一家新能源企业,成立仅2年的光伏“新秀”融了笔大钱。
合肥国资重仓光伏“新秀”15亿
近日,新能源企业清电集团旗下光伏板块清电光伏科技(成立于2022年5月21日)于近期完成15亿元A轮融资。并于前不久的5月6日在安徽省合肥市委市政府举行了A轮融资签约仪式。

据悉,本轮融资由合肥产投集团及京能集团双领投,三一重能、博润资本、道格资本等跟投,并由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兴业银行等银行组团授信65亿元。清电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张菊军表示,融资资金将全部用于清电光伏科技项目建设及运营。
这次清电光伏的领投方合肥产投系地方国资背景,跟投方则更多具有产业色彩。
值得一提的是,在合肥通过国资平台合肥产投领投清电光伏的同时,清电光伏计划在“光伏第一城”合肥投资160亿元。据了解,清电光伏作为清电集团旗下光伏板块,2023年2月,其总部迁址至合肥,张菊军表示,企业会根据项目建设进展和资金需求开展B轮股权及债券融资,并作为未来光伏板块上市主体。
合肥市政府方面表示,希望通过清电集团带动光伏产业链企业落户当地,“力争把该项目打造成合肥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单晶硅生产基地,携手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光伏产业集群”。
合肥离“光伏第一城”更近了
合肥重视的背后,是其誓做“光伏第一城”的“野心”。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合肥总部)
早在2014年开始,合肥市就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光伏产业发展和推广应用给予专项政策和资金支持。彩虹光伏玻璃、晶澳太阳能、通威太阳能等企业也先后落地合肥,在当地形成了以阳光电源(逆变器)、晶澳太阳能(组件)、通威太阳能(电池片、组件)为龙头,光伏玻璃、储能、光伏电站系统工程等配套企业为支撑的垂直一体化产业格局。
2016、2018年,为持续推进光伏及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合肥市政府又先后两次出台光伏产业专项政策。期间,成功引进了协鑫集成60GW组件、晶科能源32GW光伏产品等重大项目,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产业生态进一步完善。

近年来,合肥实施“借光发展”战略,出台超常规扶持政策,从逆变器企业阳光电源起步,向前端的光伏玻璃、电池片、组件,后端的储能电池、系统集成等双向延伸,吸引晶科等外来重点企业相继落户,呈现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链日趋健全、应用领域更加广泛的盛景。
目前,合肥市光伏产业链已经涵盖光伏产业的全部环节,集聚光伏产业企业近百家,规上企业44家,其中,阳光电源更是全球光伏逆变器企业出货量第一。
去年,合肥对外宣布了新的目标。根据新出炉的五年规划,合肥将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在重点领域基本实现数字化制造,条件好、基础强的重点光伏企业智能转型。同时不断拓展“光伏+”创新应用场景,助力光伏产业整体实力和装机应用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建成世界一流光伏制造基地和创新应用桥头堡,全面打造“光伏第一城”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光伏产业集群新高地。
与“光伏第一城”这一目标相匹配的,是合肥计划在五年时间内建成一批具有技术和品牌优势的光伏制造领军企业,其中包括“新增2至3家国内外上市企业,规上企业数量60户以上,年产值超百亿元企业3至5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