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博览会开幕
还有
行业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两会声音】加大生物降解材料的发展与应用,完善政策法规及产业标准体系
【两会声音】加大生物降解材料的发展与应用,完善政策法规及产业标准体系
时间:2022-03-09  
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与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分别于3月4日、5日在北京召开。2022两会期间,针对如何解决现阶段的塑料危机,两会委员们纷纷提出提案。

◆ 创新发展路线,加大生物降解材料发展与应用
图片
全国人大代表、国机集团邵阳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兼总设计师吴继发介绍,我国能源资源的基本国情是“富煤、贫油、少气”,石油资源短缺,原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70%.同时,我国还面临严峻的生态环境挑战,特别是“塑料微粒”已成为备受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
对此,吴继发建议:大力推动生物可降解材料发展与应用。吴继发表示,要做好生物可降解材料发展的顶层设计,编制生物可降解材料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发展路径和主要任务,整合行业内外资源,提升生物可降解材料产业高端化。
同时,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对生物可降解材料产业化建设项目予以财政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科技创新,进一步提高生物可降解材料技术水平。
此外,吴继发建议,进一步加大生物可降解材料的应用推广,通过加强宣传引导、打造应用示范区等方式,让广大消费者了解塑料垃圾对环境的危害,逐步接受认可生物可降解材料制品,扩大其应用市场。
图片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纳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毅武表示生物基材料作为一种从粮食中提取、低碳环保的可降解材料,应大力推广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从而减少石油基塑料的使用,进一步降低白色污染,助力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建议大力推广可降解材料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图片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能源集团西来峰焦化厂炼焦二车间党支部副书记吴英表示:相较于传统的生态降解塑料,煤基生物降解可大大缩短降解时间,减少塑料废弃物焚烧过程所产生的碳排放。利用这一技术建设可降解塑料生产基地,不仅能够实现绿色产业升级改造,也能为碳达峰、碳中和作出贡献。
她建议支持鼓励煤基生物降解塑料的发展,认为这一举措可以从源头为农田“清肺通络”,有效治理白色污染。

◆ 完善产品标准与评价体系,制定法规,支持核心技术发展与成果转化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上海中华职教社副主任马国湘认为,应大力推广全生物降解新材料,积极培育循环经济发展。其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不断完善全国范围的全生物降解材料产业标准体系。建议有关部门尽早对全生物降解新材料项目进行调研和检测,不断完善全国范围的全生物降解材料产业标准体系,推动国际互认机制的建立,形成具有中国影响力的检测与认证中心,对各地给予指导。
第二,实施试点推行法。例如,山东潍坊地区就以全生物降解材料产业,以秸秆、芦苇、菜叶等植物废料对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还可以加工生产替代塑料、棉花、玻璃、木材、钢材等产品,实现绿色高效的生态工业。
第三,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力度。建议将全生物降解材料产业关联项目建设纳入全国各地重点产业扶持范围,对全生物降解材料企业采用阶段性奖励支持方式,并加大对全生物降解材料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拓宽抵质押物范围。
第四,支持技术融合创新攻关,支持推广应用。推动全生物降解材料研发机构和龙头企业融合,鼓励全生物降解材料企业承担原料改性、产品研发等领域技术攻关,拓宽成果转化应用范围,畅通全生物降解材料产品销售渠道。与此同时,鼓励消费者自觉选用绿色环保全生物降解材料产品,鼓励电商、快递、外卖等企业采购使用性能达标的全生物降解材料产品,对使用不可降解塑料的消费者和企业征收附加消费税,尽早实现全生物降解材料全场景应用。
图片
全国人大代表、联泓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联泓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月明,在做客山东广播电视台访谈节目《两会大家谈》时曾提出一个数据——每年仅快递包装和三大外卖平台使用的塑料袋可以覆盖900平方公里。
事实上,对可降解材料的研发已有多年时间,之所以替代产品没有成功推广,郑月明认为原因出在技术、政策等方面。一是生产成本相对传统塑料高,价格缺乏竞争力;二是连续大宗稳定合成的生物可降解材料,以及改性后广泛应用的生物可降解材料国内技术尚不成熟,产品性能没有传统塑料覆盖范围广;三是国内尚无明确的产品评价标准,市场较混乱;四是行业政策和相关法规不够完善,消费者的环保意识不够强。
对此,他带来三条建议。第一,制定法规,鼓励各方面使用“绿色环保”的生物可降解材料;第二,遴选支持拥有核心技术、能带动生物可降解材料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第三,制定生物可降解材料产品标准和评价体系。

◆ 发展废塑料化学循环新业态 引导产业规范健康发展
图片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李景虹认为,大力发展废塑料化学循环新业态,是处理无法再重新利用的废旧塑料垃圾的有效途径之一。
循环产业由于配套政策不健全,技术和产品开发难度较大,造成项目从落地、建设、运营不确定性大、产品质量、生产过程安全环保均难以保障,导致国家对该行业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性措施。李景虹建议国家从顶层设计上,明确化学循环是塑料废弃物综合管理体系的一部分。
塑料污染防治体系规划设计应统筹考虑包括化学循环在内的多种回收方式。鼓励并规范化学循环产品的终端应用。打通原料端瓶颈,优化废塑料分类回收体系。设立一批废塑料化学循环示范工程,支持重点石化企业新建或利用现有装置开展工业化示范,特别是要鼓励上下游产业链联合的全闭环循环示范项目。鼓励化学循环技术研发创新,推动建立产学研结合、产业链协作的创新生态体系。
李景虹在调研时发现,地膜覆盖技术是中国农产品安全供应的重要保障技术之一,每年作物覆膜面积近3.0亿亩,直接经济效益1200亿至1400亿元,但相伴而生的农田地膜残留会带来土壤环境恶化、产品质量退化、农业生产投入增加等一系列问题,演变为“白色污染”,又严重地影响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他建议,国家要通过设立试验示范和推广专项预算,加快全生物降解地膜在可行性已经得到验证的地域和作物上的推广应用。完善降解地膜标准,健全降解地膜评估体系,推行准入制,从源头把关,引导产业规范健康发展。在尚不适宜应用全生物降解地膜的地域和作物上,加强聚乙烯地膜的管控和回收。

◆ 利用循环替代品减少塑料污染 完善一次性塑料制品回收利用报告制度
图片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常委、雅昌文化集团董事长万捷提出了2项关于治理“白色污染”的提案,涉及完善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和回收报告制度,以及从源头上利用循环替代品减少塑料制品使用两个方面。
针对“限塑”实施成效无法客观评估、难以对“限塑”措施对比择优的现状,万捷建议完善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和回收报告制度。他认为,虽然2021年商务部两次就《商务领域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报告管理办法》向社会征求意见,但该办法依然存在“报告主体应报尽报”落地难,以及未把可降解塑料袋、无纺布袋等替代品和连卷袋等非受限一次性塑料制品列入强制报告范围的问题,导致难以保障执行效果。
万捷建议在《商务领域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报告管理办法》中做出以下规定:对报告主体建立规模以上名录管理制度,做到应报尽报;明确商品零售经营者应协助商品零售场所开办单位落实报告义务可降解、无纺布袋、连卷袋等其他一次性塑料制品作为报告客体,采用报告名录的方式进行管理;各级商务部门应主动公开相关信息,促进社会监督。

◆ 全面禁止外卖平台主动提供一次性塑料餐具
图片
视财经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外卖年订单总量已激增至171.2亿单,其中餐饮类外卖占比80%,一次性餐具消耗量巨大。
为此,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感染病中心首席专家蔡卫平建议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制定全国范围内“外卖平台不得主动提供一次性塑料餐具”政策。确定到2030年塑料餐具减量目标,明确各省市的减量要求。
同时,将“外卖经营者不得主动提供一次性塑料餐具”纳入各地垃圾分类管理条例。针对消费者,政府应进行“以自备餐具替代一次性餐具”等宣教活动,对公众进行环保教育,培养环保意识。
来源:澎湃新闻网、广州日报、齐鲁网、国际能源网、黑骡子网、摆脱塑缚等。


    

版权所有:安徽金世佳会展服务有限公司  皖ICP备2024040415号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会天下    
返回顶部